(1)人才培养成效显著
①大批毕业生成为服务制造强国的中坚力量。毕业生超80%服务于机械制造、航空航天等制造业,超30%奋战在世界500强、高科技公司等科研生产一线。近十年对毕业生培养质量跟踪调查表明,“非常满意”率达80%以上。
②培育了一批大国重器研制领军人才。毕业生服务国防行业比例逾40%,任副总师以上和型号研制立功者超百人。如运20副总师刘洪权(2004届)、C919试飞副总师丁军亮(2004届)等;火箭军中校参谋尹东(2010届),入伍3年入选全国大学生基层就业典型人物、七年荣立二、三等功4次,2017年当选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;多型固体火箭发动机副总师李洞春(2004届),2016年作为神舟11号参研代表受到习近平总书记接见。
③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显著提升。近五年指导学生参与竞赛获国家级以上奖项265人次,参与创新创业项目100余人/年,涌现大批创新创业人才。本专业毕业生米磊(2001届)提出“硬科技”理念,得到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的高度赞许;程宇威(2018届)创建欧卡电子智能科技公司,入选“2020福布斯中国30岁以下精英榜”。
(2)教学成果辐射全国
①所建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被国内高校广泛使用,学生在线学习人数200余万人。“机械制造基础”2020年被教育部教指委推荐为全国高校线上学习课程。
②主编《工程材料与机械制造基础》《机械设计》等教材被全国450余所高校选用,累计印刷600余万册,获全国首届优秀教材二等奖2项。
③所建4个国家级教学(实践)平台和2个国际化实践教学平台,美英德等10余国、清华大学等50余所高校先后来访交流。
④创建的培养模式得到浙江大学、华中科技大学等多所高校认可和借鉴;建成的3个机械类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,在2022年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中位列1、5、6名。
(3)成果应用广获好评
①成果应用单位认为:“应用效果突出”“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”。
②成果被央视新闻、中国日报、环球时报(英文版)等11家主流媒体报道,“创新+文化培养”相关视频在央视新闻网等5日点击量逾480万。
③在《高等工程教育研究》等教育类著名期刊上发表教育研究论文46篇。主要完成人受邀在全国机械论坛等教学会议上作大会/分会报告50余次,累计受益万余人。
④时任全国人大委员长吴邦国(2005年)、国务委员刘延东(2011年)高度认可我校国防特色(机械类)创新人才培养成效。